央行重磅发声!谈物价、降准、人民币汇率……
专题:央行降准降息来了!后市怎么走?
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1月24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就中国物价水平、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信贷数据波动、人民币汇率等焦点问题答记者问。
设立信贷市场司
潘功胜介绍了2024年的工作重点。一是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实好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的要求,继续为实体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二是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将继续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强工具创新,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经中央批准,人民银行将设立信贷市场司,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相关工作。
三是稳妥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下一步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配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稳妥有效化解重点领域和重点机构的风险。健全完善金融安全网,继续推动金融稳定立法。
四是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一方面,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另一方面,坚定不移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深化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拓展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继续支持香港和上海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五是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深化国际金融合作。践行多边主义,加强对话沟通,依托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等平台,推进全球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落实中美两国元首旧金山会晤共识,牵头做好中美以及中欧金融工作组工作。
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会上,潘功胜宣布,将于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1万亿元。明天(1月25日)开始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同时,我们将继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的稳中有降。
跨境资金流动稳定性将进一步提升
对于中国的跨境资金流动形势,朱鹤新表示,从外汇局统计的数字看,近期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还是更加平稳,体现在经常账户继续保持较高规模的净流入。2023年全年经常账户顺差将达到2800亿美元左右,其中货物贸易顺差将超过6000亿美元,这在历史上也是次高值。而且近期外资来华投资也呈现积极向好态势。去年9月以来外资连续四个月净增持境内债券已经累计超过640亿美元。预判今年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稳定性将进一步提升,经常账户将保持合理规模顺差,而且资本项下外资流入将更加活跃。
另外,对于外汇便利化,朱鹤新指出,总的方向还是要通过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基础上,要深化改革,推进便利化的进程,其目的还是要服务实体经济,使我们的经济回升长期向好的态势更加稳定的兼顾。
CPI将温和回升
央行今年怎么看物价的走势?用什么样的政策举措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通缩风险?
潘功胜回应称,对于中国来说,在疫情期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大收,也没有大放。产业链和供给能力健全,仍然保持了平稳的运转。在当时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国的物价运行总体平稳,没有通胀和通缩的问题。2021年、2022年中国的CPI涨幅分别是0.9%和2%。2023年CPI涨幅为0.2%,较上一年明显下降。IMF等国际金融组织、多个市场上的金融机构也预测,随着内需持续好转和外部价格形势变化,2024年中国的价格水平将温和回升。
潘功胜提到三点:
一是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要坚守货币政策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二是优化金融资源投向。引导金融机构科学评估风险,约束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同时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的消费融资需求。
三是加强金融政策和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这是一个超越金融范围的、更为宏观的问题,要发挥政策合力,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消费驱动战略,着力支持扩大内需,推动供需匹配,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对于单月信贷数据波动不要过多解读
有提问称:怎样看待个别季度或月度数据波动较大?
宣昌能表示,根据历年情况,一季度尤其是1月份,新增贷款会多一些,4月、7月、10月都是贷款的小月,这种季节性规律很大程度上有经济金融运行的客观因素。比如,民间常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各类经营主体一般会追求“开门红”,大的项目一般也在年初开工建设,还有年初的春耕备耕,春节前的工资发放,都会带来较为集中的融资需求。疫情防控转段以后,三年积累的信贷需求集中释放,使得去年一季度贷款冲高更加明显。总的来看,经济回升向好需要稳定、持续的信贷支持,关键是要把握好“度”,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避免出现明显偏离历史水平的异常信贷行为。
“对于单月信贷数据的波动也不要过多解读,应该采取更加多元的视角,既可以看涵盖范围更广的社会融资规模,也可以从价格就是从利率的角度,观察融资成本的变化,合理评价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宣昌能说。
人民币汇率将保持基本稳定
2023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贬值,央行如何展望今年的人民币汇率表现?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汇率?
潘功胜表示,汇率短期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比如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地缘政治、风险事件等,中长期走势在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基本面。所以判断,2024年人民币汇率将继续在合理的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支撑人民币汇率的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国内经济稳健运行。我国经济具有良好稳固的基本面,保持长期向好的总体趋势,这是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重要基础。
二是外部国际金融环境出现了一些变化。市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向以及美元升值动能减弱,这一点应该是市场比较普遍的共识。中美货币政策周期的错位有望得到改善,这将推动中美利差趋于收敛,有助于人民币汇率和跨境资金流动更加趋于稳定和平衡。
三是人民币资产具有较好的投资和避险价值。中国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推进,人民币债券作为全球少数价格稳定的金融市场,对于境外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去年9月份以来,中国的人民币债券市场已经连续四个月净流入,境外投资者持有的境内债券规模增加近5000亿元。
四是汇率稳定的微观基础更加坚实。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经常项目差额和GDP的比例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2023年前三季度是1.6%。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程度持续提高,跨境资金流动双向均衡。外汇市场韧性增强,参与主体更加成熟。而且汇率避险工具的使用更加广泛,人民币国际化使用水平快速提升,经营主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和汇率变动。
值得一提的是,潘功胜还分享了对资本市场的看法。
他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了专题研究和部署。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宏观政策的空间和回旋的余地大,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具备坚实基础。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强化货币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力度,着力稳市场、强信心,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为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坚定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针对推动内地金融业对香港高水平开放方面,潘功胜称,在过去若干年,人民银行基本上每年和香港有关机构都在不断地推动一些重大项目落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香港是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也是亚洲最重要的资产管理中心、私人财富管理中心。人民银行始终支持香港离岸人民币枢纽建设,推进内地金融业对香港高水平开放,坚定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变
会上,对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潘功胜表示,从2022年3月份美联储启动加息,到现在美国的政策利率已经上调了525个基点,达到了5.25%-5.5%,欧央行也连续十次加息,将主要再融资利率从0%上升到4.5%,所以目前美国也好,欧洲也好,它的利率水平都处于一个历史高位。同时看到,快速加息对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金融市场的影响正在逐步展现。市场也有很多讨论,普遍预期美联储和欧央行在2024年都有可能降息。总体看,2024年美联储货币政策方向已经出现了一个转变的苗头。
“美元指数变化和政策利率的预期相关性是很强的,所以随着美联储结束加息,市场也普遍预期美元指数进一步大幅走强的动能减弱。”潘功胜指出,2024年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外溢性将朝着压力减小的方向发展,中美货币政策周期差处于收敛,这样一种外部环境变化,客观上有利于增强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自主性,拓展货币政策操作的空间。(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