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忆东最新发声:四季度,人民币有望重新走入升值的趋势轨道,10年期美债收益率回落趋势确定

  来源:六里投资报  

  兴业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研究院副院长张忆东,在一场线上交流中,就海外因素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A股与港股市场下半年展望等话题,做出了观点分享。

  投资报梳理了张忆东的发言,他表示,站在当前时点,对于全球经济而言,低速增长是一个共识的主线。

  但对于中美两国来说,两国所处的周期位置不同——

  美国经济处于自身从高位开始回落的阶段,而中国经济当前正低位企稳、温和复苏。

  在低速增长的背景下,美国经济下行的趋势是比较确定的,而美国当前长端利率所反映的预期是较为乐观的,十年期美债收益率依然停留在3.7%、3.8%的水平。

  张忆东表示,现在美国长短端利率的倒挂几乎到了历史的极值,随着美国经济下行,美债的长端利率也将随之回落。

  到今年四季度,美债的十年期收益率有可能回到3.5%以下。

  因此从海外配置角度,美债是当前较好的资产配置方向。

  而从股票角度,美股在结构性的科技牛市中已经涨了近一年,等到四季度美股有相对充分的调整后,再去投资美股中具有全球代表性的科技公司为时不晚。

  就中国资本市场而言,A股具备港股所没有的三大优势,即流动性优势、长期信仰优势以及确定性优势,这也是A股相较港股估值存在溢价的原因。

  对于港股来说,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深度价值的、具备高股息率的、能够持续为投资人带来分红价值的行业龙头优质企业。

  但港股目前仍处于减量博弈的“缺水”状态,即使投资港股价值股,也不宜做波段操作。

  张忆东表示,更好的方式,是在港股的这些价值股中做类债券投资,“躺平”等水来。

  投资报(liulishidian)整理提炼了张忆东交流的精彩内容:

  1.对于港股而言,只能立足于安全边际,不要轻易在港股瞎折腾、做波段。

  它虽然到底部了,港股肯定是底部区域了,但是它就像一个沼泽一样,其实并不深,但是你左一脚右一脚瞎折腾,就容易越陷越深。

  对沼泽而言就应该是躺平,等待水来,把沼泽变成小河,这个时候就水涨船高。

  2.我认为,至少我们跟日本的90年代是不一样的。

  日本,因为资产泡沫破灭以后,它的家庭资产负债表是崩塌,不是改善。

  而我们现在其实是大家居安思危,把资产负债表改善了,这样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每个家庭抵抗未来风险的能力是更强的。

  3.美国经济周期性的下行,会在今年四季度发生,整个货币政策的紧缩,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而中国,我们的内生式增长动能加上政策——我们不搞大水漫灌,而是像春雨润物一样积累——这些使得我们的趋势到四季度会更加明朗化。

  从而我们认为,四季度,人民币有望重新走入升值的趋势、轨道。

  甚至年内升到7以内,我认为这完全是可以期待的。

  全球经济低速增长是共识

  中美处在周期的不同位置

  问:展望2023年下半年全球经济,您认为全球经济下半年将整体作何走势?如果要总结的话,下半年全球经济的主题是什么?

  张忆东:低速增长是一个共识的主线。

  只是说,低速增长的方向不一样。

  中国的经济是在低位企稳,温和复苏,

  而美国经济是在自身的相对高位开始回落,跟自己相比同样是一个相对低速的状态,但是方向是不一样的。

  在这样一个低速增长的背景下,我们先看海外。

  海外伴随着三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个方面,通胀可能会回落,特别是美国。

  在今年的四季度,随着超额储蓄的耗尽,居民的消费开始趋弱。

  占美国GDP 70%的居民部门消费减弱了以后,它会拖累美国经济阶段性的周期性走弱。

  它带来了什么呢?

  今年上半年以及去年的这种高通胀,可能会稍稍地喘口气。

  我们认为,通胀在下半年会下台阶,特别是在四季度的时候,可能美国的CPI回到3%左右。

  但是,它离美联储对于通胀的目标——核心通胀2%,还有点距离。

  因此我们认为,整体通胀的降速并不足以使得美联储开始停下脚步,开始放松。

  因为,核心通胀还是相对比整体通胀更有韧性。

  所以,美国的需求韧性加上核心通胀的高粘性,使得美国今年年内想要降息是比较难的。

  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会引发通胀回落。

  第二个问题,我们认为,美国在今年下半年,虽然低增长,但是它的高利率还要维持一段时间。

  虽然这个高利率不是说再继续加息,而是说,只要不降息,那么高利率就会持续。

  它对于美国经济就会形成一个持续的紧缩压力。

  第三个问题,今年年底的风险溢价,跟现在是不一样的。

  现在,海外的风险溢价都是在一个相对的低位,特别是美国。

  美国资本市场的风险溢价是在历史的低位。

  因为他们现在一切都很美好,无论是对经济软着陆的乐观预期,还是对于通胀的回落、美联储的放松以及新的科技革命,一切美好的预期都隐含在里边了。

  但是四季度,它的经济更加明显的降速,那么那个时候,市场的预期可能就会相对更加有分歧,至少没有现在那么乐观。

  所以我们认为,可能在四季度,大家对于2024年的预期就会变得比现在更加悲观一些。

  这是对于美国。

  对于中国,我们觉得有点反过来。

  我们是在低位企稳,到了四季度,我们会迎来新的库存周期的起点。

  对于2024年,反而大家比现在要更加乐观一些。

  个体的理性引发群体的非理性

  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将会企稳

  问:您如何看待目前人民币汇率出现的一定程度贬值?

  张忆东:我们在想,其实汇率从2015年811汇改之后,整体是双边波动,它不是一个单边的趋势。

  双边波动的合理区间,我们认为现在依然没有被打破,依然是在一个合理区间里边的一些波折。

  它并不代表着系统性风险,而是一个合理的波动。

  今年上半年,我们的经济还是有压力的。

  特别是在春节之后,疫情过去三年所带来的疤痕效应还是比较明显,以至于无论是居民部门还是企业部门,都是居安思危来去调节自己的资产负债表。

  但是恰恰,有的时候个体的理性会引发阶段性群体的非理性。

  比如说每一个个人,他觉得未来看不清,所以他就会提前还房贷。

  这个事情对于一个家庭、个人来说是合理的,经过努力,他把自身的资产负债表改善了。

  然而,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的话,对于整体而言,就形成阶段性地资产负债表的一定收缩。

  所以,我们不要把短期的问题长期化,也不要把长期的问题短期化。

  现在,有些人,可能看不清楚中国现在阶段性的问题。

  他就简单粗暴地把中国跟历史上的某些国家进行类比,觉得中国必然会如何。

  我并不赞成这种看法。

  我反而认为,至少我们跟日本的90年代是不一样的。

  日本,因为资产泡沫破灭以后,它的家庭资产负债表是崩塌,不是改善。

  而我们现在其实是大家居安思维,把资产负债表改善了,这样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每个家庭抵抗未来风险的能力是更强的。

  经过了防御性的需求释放,我们调整或者改善了资产负债表以后,生活总要继续的。

  衣食住行,该做的消费行为还是会去做的。

  于是6月下旬开始,无论是从高频的出行数据,还是说一些消费的数据中,我们都看到了一些正面的力量。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可能今年2月之后,到6月初,那是中国经济体感最差的时候。

  因为每个人都是防御需求的释放,

  那个时候就会彼此有一种羊群效应一样,你看我我看你,大家好像都在收缩,于是都比较悲观。

  而这种情绪导致中国资产的风险溢价居于历史高位。

  从全球的角度来说,和其他国家相比,也是处于高位的。

  下半年,我们认为,人民币将会企稳。

  合理区间的这个下轨7.3,就形成了人民币贬值的底部。

  第二点,随着中国内生式增长动能的修复,再叠加一些结构性的提升,比如围绕高技术产业发展,还有一些支撑消费的政策出现,我们认为,

  下半年中国经济相对于欧美经济,它的优势会更加清晰一些。

  跟上半年不一样,上半年美国经济表现得比较有韧性,而中美经济之间又有一个短周期的错位,

  美国的疤痕效应前两年已经出现了,而我们疫情之后的疤痕效应在今年发生。

  但是到了今年下半年,特别到了今年四季度,美国经济周期性的下行,会在今年四季度发生。

  整个货币政策的紧缩,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它的事后反映在今年四季度也会发生。

  而中国,我们的内生式增长动能加上政策——我们不搞大水漫灌,而是像春雨润物一样积累——这些使得我们的趋势到四季度会更加明朗化。

  从而使得,中国跟海外,它的经济相对的动能发生了变化。

  从而我们认为,四季度,人民币有望重新走入升值的趋势、轨道。

  甚至年内升到7以内,我认为这完全是可以期待的。

  人民币的阶段性贬值

  有利于出口的竞争力

  问:下半年,您认为全球经济的运行情况将如何传导和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

  张忆东:其实中国的汇率保持在合理波动区间的下轨,也就是阶段性的贬值,是有利于我国出口的竞争力的。

  这使得,在过去的几个季度,美国经济其实已经在回落,但我们的出口是非常有韧性的。

  特别是在我们的优势制造业领域,明显是超预期的。

  也就是说,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过程中间,我们不要妄自菲薄,也不用过度悲观。

  除非美国经济大萧条、大衰退,是个超预期的硬着陆,

  如果它只是一个周期性的下行,而不是显著失速,那么还是要相信中国出口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的,这是一点。

  第二点,从节奏上来看,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对于咱们出口的挑战,会比今年要更大一点。

  如此就会使得,对于中国而言,我们要积极地提高效率、产业升级,从而才能保持我们的出口竞争力。

  还有一点就是,要进一步地注重内需,要双循环驱动。

  特别是我们长期必须要去投的地方,那些战略性的方向,硬科技以及先进制造的领域,我们是对政策抱有期待的。

  A股具有港股缺少的三大优势

  问:具体到A股市场和港股,海外映射和传导作用下,您分别更看好哪些方向?

  张忆东:很明显,我是非常看好A股市场。

  对于A股而言,它是中国本土资金主导的本土市场。

  这些投资者对于中国的未来也是充满期待。

  相比而言,A股比较离岸市场,它有更高的流动性溢价,因为它个股流动性更好,以及有更好的长期信仰。

  长期信仰很重要,在大国博弈的时代,在地缘政治日益复杂多变的时代,

  在外部环境可能随时风高浪急、惊涛骇浪、要接受挑战的这样一个阶段,A股市场它具有一个确定性的溢价。

  结合流动性溢价、长期的信仰溢价,以及确定性溢价,我们认为,战略上配置A股会更加有优势一些。

  这是A股相对于港股。

  港股仍然缺乏估值的锚

  港股,可以说,2021年以后它就是一个受到地缘政治风险长期压制的离岸市场。

  虽然它比A股便宜,但是相比于A股的三大优势,它有所折价也正常。

  而且现在关键是,港股估值体系的重构没有结束,它缺少了估值的锚。

  比如说,以前互联网作为估值的锚,

  其他的公司,比如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或者金融,它会以互联网巨头作为一个参照。

  但是现在,整个互联网,它的估值体系崩塌之后的重建,还没有成型,还是不确定。

  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倾向于,从中短期投资来看,A股的性价比会更好一些。

  第二点,我们要考虑,从行业分布的格局来看,A股随着科创板、北交所的成立,这几年A股的科创属性越来越强。

  无论是“新半军”,还是今年提的两条主线,特别是AI这条主线。

  A股,可以说它的科技成长属性对中国这些产业的代表性非常强。

  而港股就越来越价值化。

  价值化,偏传统行业,无论是金融、地产、周期、消费,还是互联网。

  互联网,在过去十几年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它是新经济,但是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基本结束了。

  面对AI这种新的科技浪潮,港股比较尴尬,它没有太多的标的。

  所以从投资选择上面,港股更适合类债券配置,也就是说,它有不少deep value、股息率比较高的这种央国企。

  如果长期配置的话,这类资产,其实比很多的信用债,甚至比很多的可转债,性价比更舒服。

  但是问题在于,A股总体来说有流动性溢价。

  大的格局,A股往往是存量博弈,是个平衡市。

  而对于港股而言,它还是在一个估值体系重构的过程中间,外资还是在离开这样一个市场,它是个减量博弈。

  所以就使得,A股做波段操作,做成长股投资,胜率会比港股要大得多。

  但是港股的特征是什么呢?

  股息率要更高,所以它是个类债券配置。

  就是说,躺平了,等待着全球大放水,那么它才有可能水涨船高。

  而现在港股就缺水,就是缺资金,是一个减量市场。

  所以对于港股而言,只能立足于安全边际,不要轻易去在港股瞎折腾、做波段。

  否则,它虽然到底部了,港股肯定是底部区域了,但是就像一个沼泽一样,它其实并不深,但是你左一脚右一脚瞎折腾,就容易越陷越深。

  对沼泽而言就应该是躺平,等待水来,把沼泽变成小河,这个时候就水涨船高。

  所以,投资策略上的建议,对于A股,我们还是要去珍惜A股的结构性行情。

  特别对于国家政策扶持的方向,这是我们在A股做投资的一个战略方向。

  其次,在战略方向里,我们去寻找细分领域景气度改善,或者景气度从低位困境反转的这些方向。

  那么就带来了进一步估值提升的弹性和业绩改善的可能性,属于戴维斯双击了。

  无论是去年的新能源,还是说今年的AI,在某种程度上,它的战略方向都是明确的。

  不是所有央国企

  都叫中特估

  另外一个方向,中国也进入到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低利率、低通胀的新阶段。

  这个阶段,传统产业的增速,系统性地进入到一个低位徘徊阶段。

  所以对传统行业里边,最需要珍惜的机会就是高股息,能够持续分红,而不是持续圈钱,能够持续给投资者回报的一些传统行业的龙头公司。

  他们叫做赢家通吃,胜者为王,强者恒强。

  他们受益于行业结构的改善,受益于市场自然的出清。

  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他们也不再乱投资,而是考虑提高效率,提高整个企业的运营能力。

  这样的一条线就是中特估的核心。

  也就是说,能够持续给投资者回报,无论是通过增持、回购还是分红,能够持续给予投资者回报的这些优质的传统行业龙头,才真地值得叫做中特估。

  不是所有国央企都能够叫中特估。

  这个是对于A股。

  对于港股,也更简单一点。

  港股现在是在底部了,就找那些能够持续分红、并且持续高股息的深度价值的股票买入,把它当做债,放在那儿等待水来。

  等水来的时候,市场会有些后知后觉的资金来买这些公司,那个时候你才能卖得掉。

  否则的话,港股你买进去,它的成交特别干枯,很难做波段。

  我们就老老实实地立足于以长打短,以慢打快,对这些具备安全边际、死不了的国央企龙头来进行类债券布局。

  - 结语-

汇率兑换查询